众所周知,青花瓷乃是我国陶瓷烤制工艺的珍品,而小编今天会围绕着青花瓷展开介绍,和大家聊聊青花瓷的发展、历代特点及其纹饰。
提到青花,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周杰伦的“青花瓷”,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便串入大家的脑海里,并随之唱出。但其实天青色是汝窑的颜色,而青花瓷最初是由唐三彩的篮彩衍生而来的。那么就有人会问了,青花瓷是蓝色的,为什么叫青花瓷?其实主要是因为青花瓷发色是青料在焙烧过程的化学变化,呈色是青料烧成后所呈现的直观感受。废话不多说,接下来,小编来和大家聊聊青花瓷的历史及其历代特点。
青花瓷最早出现是在唐朝,诞生最初的原因是因为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步衰弱,而其他瓷器又发展过快,唐三彩瓷器制作便也随着逐步衰退,又因当时王朝颠覆之乱,唐三彩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眼里,其技艺也随之消失。后人想重现唐三彩,于是在黄冶窑用三彩的原料烧制,不料阴差阳错,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烧出的瓷器并不是三彩,而是青花瓷,当时的青花瓷的特点是白瓷、釉下点钴蓝、烧成温度摄氏度。当时的人们发现此类瓷器并不亚于唐三彩,又或者是经过数百乃至上千次的烧制,无法烧制出三彩瓷器,便将青花瓷视为唐三彩的延续。
早期的青花瓷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迅速发展起来,反而是走向了衰败。据小编了解,年在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年);另一处是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而这些残片的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却没有发现与唐代时期的青花瓷有延续关系。而正在成熟的青花瓷是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代的青花瓷无论是从制作配方还是造型纹饰,都是十分成熟和精湛。在纹饰方面的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
到了明清时期,青花瓷从鼎盛又走向了衰落。在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当时是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而下图便是小编有幸见到的民窑器中的青花花卉缠枝纹盘。
此件青花花卉缠枝纹盘敞口,圈足,造型古朴舒展,胎釉坚密温润,器表老气自然,盘内四周纹有灵芝与缠枝花卉图案,盘中央纹有一枝折枝山茶花纹。造型规整,端庄稳重,胎体坚细,釉面亮润,笔触细腻,绘画工整,青花发色典雅,构图繁而有序、层次清晰,隽美潇洒,气韵流畅。
落于瓷器底部的非文字的图案标记,称花押款,又称花样款、记号款、图案款等,常见于景德镇的民窑瓷器上,盘底又落有抚府二字,标明其产域。而据小编了解,在清代有文献记载《浮梁县志陶政》中就有“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残破”的记载。因为官方规定了不准百姓的瓷器又书年号或圣贤字迹,于是,想这种非文字的图案标记就流行了起来。而在当时最流行的纹饰分成六大类,第一类是佛教图案,如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等;第二类是道教图案,如还魂扇、宝剑、葫芦、花篮、渔鼓、笛子、荷花等;第三类是动植物图案,如龙、凤、鹿、龟、鹤、松、竹、梅、灵芝、瑞草、艾叶等;第四类是博古图案,如八卦、太极、八宝、八音、琴棋书画等;第五类是“豆腐干”图案,即在双重方框内绘横竖相间的线条;第六类是“四朵花”图案,即在双重圆圈内绘四个似字非字的图案或四个花朵。
据小编了解,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明嘉靖五颜六色鱼藻纹盖罐,此器引得世界各地藏家竞相抢夺,毕竟以高达.万港元成交。年香港皇室贵族拍卖会上,一件明万历青花花卉纹碗以.24万元成交。同年9月份,香港佳士得瓷器拍卖专场,一件清代青花海棠花卉缠枝纹盘以万元成交,刷新当时最高价值记录。
以上便是小编对青花瓷的有限了解,如有建议的小伙伴,可在评论区留言,小编看到即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