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花都乡村文化更活了
TUhjnbcbe - 2024/5/7 17:51:00

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这个糕点好别致,味道真不错!”日前,广州市花都区梯面镇红山村乡村酒店粤菜师傅培训工作室人头攒动,村民学员围成一圈,现场观摩钵仔糕和水晶饼的做法。

大师下乡、送技入村在花都已是常态,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粤菜文化走入田间地头引领乡村美食发展,推动了乡村旅游、农家乐的壮大。“现在我们村不仅有好山好水,也有文化内涵,让城市人也羡慕起来。”不少当地村民直呼。

文化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激励、智慧支持和道德滋养,是乡村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超大城市的乡村,花都在复兴传统乡土文化的基础上,依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建新的乡村精神和乡村理想。

“望山见水忆乡愁”,美丽乡村镌刻着文化的咏叹。文化更“活”了,乡风文明深入千村万户,花都乡村大地日益成为文明和谐、物心俱丰的美好空间。

●南方日报记者周甫琦

铸魂用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之路

小小征程馆,见证大时代。6月30日,赤坭镇瑞岭村新时代红色征程馆正式揭牌启用。四年前,瑞岭村还是广州市挂牌督办的8个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重难点村之一,通过党员带头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精气神,成功实现“后进村”到“示范村”的华丽蝶变。

“征程馆对外展示了瑞岭村用文化铸魂,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并作为党性教育阵地和青少年综合素质实践基地,提供了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引导广大党员和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和推动者。”瑞岭村党委书记姚标民说。

文化精神富“脑袋”,培养时代新人。花都区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思想文化引领功能,选好配强“当家人”。年村级换届中,选出“双好双强”(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年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村“两委”成员人,定制涵盖乡村振兴、文化建设的培训菜单,提升农村干部履职能力。

花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把村干部抓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成效列入考核内容之一,激励村社干部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用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花都区坚持把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创新理论宣讲、深化精神文明创建作为重要举措,以文铸魂,使基层党员干部和农村老百姓凝聚共识,共促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前不久,广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广州专场在赤坭镇竹洞村举行,数十名乡里乡亲围坐在一起聆听精彩故事。四名扎根在基层默默奉献的百姓宣讲员用饱满的热情、质朴的语言、鲜活的事例,讲述在党的领导下,他们投身乡村振兴一线,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共建幸福家园的感人故事,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以文铸魂需接地气。遍布花都的红色阵地将红色宣讲真正地带到党员中、带到村民中、带到企业中。目前,全区已建成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42个示范点,平均每年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超过场次,参与人数达43万人次。

与此同时,“花漾花都·百姓宣讲”“花漾花都·文化进万家”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品牌,采取“1+N”活动胶囊模式,第一时间把村民最期盼、最实用的理论政策传递到农村基层。

如今,花都区梯面镇红山村、炭步镇步云村、花山镇小(土+布)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区级以上文明村创建率达94.1%,培育了“狮岭一家人”“公益岭南乡村国学讲堂”等一批扎根农村的志愿服务品牌,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

化人为乡村建设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

昔日花县旧址,今朝红色阵地。走进位于花城街公益村的中共花县第一个委员会旧址展陈馆,馆内陈列的一份份斑驳的文件、一页页泛黄的书信、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让人更直观地了解花县过去那段峥嵘岁月和伟大的革命历程,从中受到深刻教育和精神洗礼。

花都是一方具有优良传统的红色革命热土,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中,花城街公益村教堂就是一处重要的红色革命史迹。90多年前,中共花县第一个委员会在这里诞生。去年底以来,花都区对该旧址进行升级改造,设置花都发展历程陈列展,成为群众家门口的红色文化阵地。

“现在这里周边的环境好了很多,道路铺上沥青,干净整洁了,让人感觉很舒服。”公益村村民毕女士说道,“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了解到花县红色革命历史,方便带小孩子过来参观学习。”

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花都区注重从本土资源中发掘民俗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内涵,为乡村建设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帮助村民坚定文化自信,留住美丽乡愁、传承文化基因、延续历史文脉。

传承特色民俗,酿就风土乡情。深入挖掘盘古王诞、中秋烧禾楼等本土传统文化活动的内涵和底蕴,以及区内多座祠堂的历史文化,让民俗文化、宗祠文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塑家风、化民风、优乡风的作用愈加凸显。

发掘红色资源,发扬革命文化。着力加强花县第一届农会旧址、工农红军第四师成立大会遗址、中共花县第一个委员会旧址等红色革命史迹保护利用和周边环境整治,举办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展陈展览,精心打造红色文艺精品,引导广大村民知党史、感党恩、跟党走。

提升公共服务,丰富文化供给。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平均每年开展送戏下乡惠民演出40余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余场、送书下乡车次,惠及群众超过10万人次,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

沿着青砖小道走进花东镇港头村,两旁祠堂坐落,深处绿树如荫。这里是有超过年历史的古村落,被誉为“露天的明清建筑博物馆”。港头村正在国际建筑设计大师牵头之下,深度挖掘村内的岭南文化特色,打造多元创新要素集聚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村子里的老房子如今焕然一新,现在既有美丽面貌,又传承乡风乡俗、家规家训、民俗技艺,大家也能收获自己心灵上的一片绿水青山。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了。”花东镇港头村村民曾锦星说。

兴业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村村有香场、户户都制香。”远观层山翠色葱茏,近看溪涧流水潺潺。山头的野生山茶花开得正盛,山坡地上的素馨花盎然生机,路边迎来藿香的馥郁芬芳……置身七溪地芳香小镇,这个独一无二的芳香世界,宛若遗落人间的胜境。

雪北香南。从隋唐起,广东就是中国芳香生产与集散中心。位于狮前村的七溪地,香文化源远流长。这里的居民靠山吃山,靠香吃香,制香的历史源远流长。

富有浓郁乡村气息和自然气韵的本土文化,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一直以来,我们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深入研究古老的芳香文化,复原了古老的芳香记忆,比如游客可以在这里学习制香囊、拓香染、制香品,这些都是原汁原味的古老技艺。”七溪地芳香集团董事长丁邦清介绍,作为历史悠久的芳香故园,七溪地拥有多种野生芳香植物,至今仍保留了四个古老的制作香坊,并整理了芳香技术,打造芳香遗址博物园。

小山村有了文化支撑,这方山水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当下,七溪地芳香小镇利用天然独特的芳香植物资源、历史悠久的制香文化,打造集规模种植、产品加工、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三产融合基地,助力乡村以“香”振乡。

文化“活”起来,传统民俗和旅游资源成为了乡村振兴的产业宝库。“文化+”茶饮产业,探索“企业+农户”循环合作模式,引导村民种植企业所需品种,带动本地农产品加工销售;“文化+”康旅产业,打造“艾草文化”中医药康旅特色小镇,开展康养旅居、文化展示、生态体验、农业观光、木屋民宿、艾宴美食等旅游产品;“文化+”盆景产业,依托“瑞岭盆景”文化滋养,打造集高端盆景种植、展销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极大提升园林园艺附加值……

擦亮文化牌,花都依托花卉产业,将花变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从狮岭镇马岭村到赤坭镇国泰村,一条“花漾年华”乡村振兴示范带脱颖而出,以路为廊推动美丽乡村连线成片,重点打造三角梅、樱花、桃花、白玉兰、黄花风铃、金花茶花、油茶花、岭南盆景等特色景观,展示花卉苗木超过种,马岭观花植物园、香草世界等一个个旅游赏花胜地,吸引成上万名游客体验观光,日益成为“网红”打卡地。

“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是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花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入挖掘本土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等世代相传的“文化宝库”,线上线下相结合延长产业链,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以农业为基、文化为媒,创新激活乡村产业文化生产要素,推动农村一、二、三全产业链形成,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乡村新业态跨界发展,一幅山清水秀的美丽画卷在花都大地徐徐展开。

1
查看完整版本: 花都乡村文化更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