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白癜风公益 http://nb.ifeng.com/a/20180427/6536099_0.shtml?ivk_sa=1023197a父亲一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大主题,有无数作家描写过“父爱如山”,他们或者文艺、或者平实,从不同的角度描写父亲,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写出了他们的心声。但当然,父亲也不是全都是给孩子如山的爱的,有些作家所写的,便是父亲没那么完美、伟大的一面。例如王蒙,他笔下的父亲似乎就不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他写道:父亲为了吓退女人们,变成了流氓。王蒙笔下的父王蒙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是《青春万岁》,这部小说可能年轻人不太熟悉,但在上一辈人的心里这几乎是一部人人必读的作品。甚至在一些年代电影中,为了突出时代特色,也会专门安排剧中人物阅读、探讨这部小说。小说描写了上世纪五十年代高中女生的生活和精神风貌,平淡但写实,有着一种吸引人的内在魅力。而写实,正是王蒙自己的写作风格,这种风格同样也用在了描写自己的父亲身上。王蒙似乎并没有那种“家丑不可外扬”的想法,也没有避讳父母的原则,他笔下的父亲总是“惊人”的。例如,王蒙在自传里毫不避讳地写道:他小时候父亲经常会夜不归宿,喝到烂醉如泥才回家自然也是常事,于是家中经常上演一些“好戏”。有一次,父亲照常喝得烂醉,回家就与母亲发生了争吵,最后还演变成了动手。这时,和他们住在一起的小姨和姥姥都会加入这场混战,小姨更是将一锅滚烫的绿豆汤泼向父亲。父亲的反应,则更“流氓”一些,他发现不敌,便脱下裤子来吓退家里的三个女人。例如,王蒙还曾写过,父亲和一位女士带着他在西单的一样价餐馆用餐,吃完饭后三人就在街上散步。尽管王蒙多次提出想回家,但父亲显然不是这么想的,他不紧不慢地在街上散步,还对身边的女士说,他们两个人带着一个小孩散步,“多像一家三口啊”,而那位女士对此番言论的评价,则是“胡扯”二字。在王蒙的笔下,父亲似乎总是这样粗鄙、低俗又总爱耍流氓的。从王蒙的文字里,我们能看到一位已经为人父的男子,毫不避讳地在自己年幼的孩子面前与其他女子暧昧的流氓行为,这种毫不顾忌的行为无疑令人愤怒。深夜买醉、夜不归宿、放浪形骸,与当时的痞子行为也相差无几。王蒙也曾直言不讳,称他的父亲为了吓退女人们,变成了流氓。但王蒙的父亲当然也不是天生如此的,毕竟如果真的是一个家庭,也未必能教出王蒙这样的著名作家。从进步青年到无业游民王蒙的父亲王锦弟,不仅不是一个地痞流氓,相反还是一个高材生。王锦弟原本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应该是前程似锦的。王锦弟的父亲王章峰是一名举人,他是康梁改革派的积极分子,曾经参加过“公车上书”。众所周知,“公车上书”是为了反对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也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中国群众*治运动的开端,可以说王章峰也是一个推动过国家命运改革的人物。公车上书大概是受到父亲的影响,王锦弟也是一个思想非常进步的青年,他是北大哲学系的高材生,在新文化运动爆发后,他也毫无疑问地参与到这场旨在改革的运动当中,成为了一名倡导新文化、新思想的革命青年。后来,王锦弟还曾留学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教育系读书,三年后学成归国,王锦弟便从事教育行业,他曾做过市立高级商业学校的校长,也曾到北大教过书。那个时候,王锦弟有管家、有厨师,出行还有专门的包月人力车夫,甚至还与友人傅吾康一起买了一条瓜皮游艇,可以算是一名人生赢家了。在这个时候,他娶妻生子,有了王蒙这个儿子。王蒙的名字,实际上就是王锦弟的室友何其芳根据《茶花女》男主角的中文译名“阿蒙”所取。只不过王锦弟觉得“阿蒙”像是南方人叫“阿猫阿狗”一样,便去掉了一个字,给儿子取名为“王蒙”。这是王蒙童年的*金时代:他住在后海附近的两进院落里,家中有完善的卫生设备,周末去北海划船事,还可以带着“几分神气”地去船坞取自家的船,而不是去游艇出租处租船。不过,好景不长,王锦弟的人生,并没有“赢”多久。因为王锦弟是一位理想主义的“梦想家”,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懂得民主和选举,但似乎并没有学会脚踏实地和为人处世,因而比起实干,他似乎更擅长于高谈阔论。很快,王锦弟就疲于应付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琐碎事务,因为他做事不考虑成本和条件、又不愿意从小处着手,他很快失去了校长的职位,也无力挣钱养活妻儿,令妻儿常常陷入债务和饥饿的窘境,王锦弟的家庭生活立刻就显示出了世俗和不美好的一面。旧时代还是一个“男主外、女主内”思想非常流行的年代,那时候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则负责管理家中事务,但王锦弟虽然表示一切家用开支都由妻子管理,但他却给了妻子一枚旧的印章,导致妻子实际上无法支取资金,这就令家中的三个女人组成了“统一战线”,一致“对付”王锦弟。而王锦弟本身就是一个情绪化乃至有些神经质的人,在外失去工作,只能靠稿费勉强度日;对内又与家人不睦,便整日借酒浇愁。而这也导致王蒙一家的生活水平每况愈下,他们先是住不起两进的院落了,后来连普通的房子都住不起了,最后甚至住进了贫民窟。但即使是这样,王锦弟仍旧没有做出改变,他还是那个理想主义的男人,他拿到工资的第一件事,还是拿去请人吃西餐、结交名流,完全不顾家中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妻儿。这让王蒙的母亲董玉兰非常不满,董玉兰是一个现实的人,她为家庭操劳奔波,顾不上理想。董玉兰和王锦弟经常因为生活琐事争吵,董玉兰觉得王锦弟的想法完全脱离实际,是“社会一害”,王蒙的童年便是在父母的争吵中度过的。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王蒙长大了,王锦弟便向儿子诉苦道:自己的婚姻太不幸了,让他的潜力被压制、能力又无法发挥。王蒙听后觉得假使父母离婚,便可以让父亲获得自由,而母亲则会得到尊严,便主动操办了父母离婚的事,甚至为了让他们顺利离婚,王蒙还借钱承担了父亲本应支付给他们的“赡养费”。不过,实际上有问题的并不是其他人,而是王锦弟自己,因而王锦弟的第二段婚姻还是不太如意,甚至王锦弟最后还后悔自己离了婚。吸引眼球还是开诚布公这些事情,王蒙都写在了自传里。与多数作家会极力美化自己的父母和家庭不同,在王蒙笔下,似乎一切都是写实的。他写过父亲的好,例如父亲十分乐观,只要有一点好事就能高兴很久;例如父亲也曾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要求他们坚持运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等,但他写的更多的是父亲的“坏”。王蒙毫不避讳地提及父亲的丑事,甚至以直白的语言描述父亲的种种“恶行”,在许多人眼里,这已经不仅仅是离经叛道了,这是“大逆不道”,因而他们觉得王蒙就是为了借此吸引眼球。但王蒙自己不这么觉得,他曾公开回应此事,称书写面对的是真相,必须说出的是真相,他要对此负责,即使说出这些“五雷轰顶”,也应该只“轰”他一个人。这便是王蒙。他就是这样真实又直白的人,面对“小鲜肉”一词,他曾直言非常反感,他曾说“哪怕直接谈对性的欲望都更好听”。这便是王蒙的写作风格。他的作品充满了现实生活中平凡而真实的细节,这是对于读者的尊重,也是对于写作的尊重。王蒙笔下的父亲,可能不是合格的丈夫,也不是合格的父亲,但却是最为真实的人物。就如同他其他的作品一样,王蒙书中的人物总是鲜活而真实,也许他的作品里没有太过曲折的情节,但这种平淡和真实永远能打动人、也能发人深省。而且,尽管王蒙笔下的父亲看起来有些不堪,但他自己对于父亲终归还是尊重的。王蒙曾在父亲的墓碑前表示,父亲这一生最大的贡献,便是走出了龙堂村。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走出龙堂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王锦弟也曾努力给过王蒙一个优越的童年。如果当年王锦弟没有带着王蒙走出龙堂村,那么就不会有现在的茅盾文学奖得主、人民艺术家王蒙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