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94岁中国奶奶刷屏外网中国第一女指挥,3
TUhjnbcbe - 2023/8/19 21:52:00
哪家医院能治好白癜风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
哪家医院能治好白癜风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

当“躺平”成为年轻人热议的话题时,有一位94岁的奶奶却说:“谁爱躺谁躺,我躺不了。”

她就是新中国首位女指挥家郑小瑛。

今年三月份,她被厦门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五四青年节当天,大家还在网上围观“90后”郑小瑛的排练生活。

这个硬核奶奶,曾经三度患癌,在化疗期间也坚持上台。

她谱写下的人生乐章,值得被更多人聆听。

01▼

不躺平的

“90”后

今年,郑小瑛已经94岁了,但她依旧没有“躺平”。

自退休后,她就从北京飞往厦门,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公助民办”的职业交响乐团——厦门爱乐乐团。

这个乐团已经走过20多个春秋。

91岁时,她在上海举办了一场音乐会。

演出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收获了近万次观看,年轻观众直呼郑小瑛为“硬核奶奶”。

台上,她戴着假发,指挥了整整三个小时。

演出结束,全场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疫情期间,尚在病中的她,带领乐团在厦门排练音乐剧《茶花女》。

今年3月份,她还担任了“铿锵玫瑰爱乐女儿迎‘三八’音乐会”的艺术总监和主持人。

生命不息,热爱不止。

在前不久的“五四青年节”,她从上午九点到下午四点,一直在排练《民族三歌剧精粹》表演音乐会。

“这一次这个任务有点特别,我一下子搞了三部歌剧的精粹。”

这场5月13日就要首演的音乐会,时间紧、任务重。

但谈及音乐创作,郑小瑛脸上没有疲惫,只有激动。

直到去年,她还在创业,注册了“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

创业之路,并不容易,因为“歌剧的成本很高,如果没有真正收到社会效益,那是一种浪费”。

许多年轻网友认识她,是通过短视频。

她开通了短视频账号,分享音乐会上的精彩片段,为观众普及歌剧背后的背景故事。

她还录视频追忆三十多年前,那一支堪称顶流的‘女子天团’,不计报酬地连演多场,将音乐送进校园的故事。

她有时也会用视频,讲述她经历过的有趣的人与事。

谈及她与《卖火柴的小女孩》作者*安伦的交往,她说:

“他的故事好玩极了,他那个自学简直是奇葩。(他当年是)一个在张家口教堂里的破风琴上,自学和声、作曲的年轻人。”

她一开口,就是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底蕴,这也让更多年轻人对歌剧和她本人的故事产生兴趣。

纵观近些年,郑小瑛的生活、工作近况,她几乎没有停止过“折腾”。

而郑小瑛最初的音乐之路,则诞生于革命与炮火之中。

02▼

在革命与炮火中

听见音乐之声

年,郑小瑛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郑维是上海外国语学院的英语教授,母亲温嗣瑛是中国第一代女子体育教师。

家学深厚的她,从小学习钢琴、舞蹈。

后来,她成医院。

但那时正值抗战,郑小瑛毅然改变了既定的人生道路。

她决定奔赴中原地区,到南京金陵女子学校就读。

许多年后回首往事,她仍然豪情在胸:

“历史上第一次,教会学校的女生扛着大旗,融入民族学生的洪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当时如火如荼的爱国救亡运动,让郑小瑛选择离家出走,投奔解放区。

那一年,她才19岁。

解放区的生活很艰苦,但那里的民间音乐却给了郑小瑛莫大的养分。

在开封,她看到北方大汉将锣鼓打得震天响。

作为一个上海弄堂小家碧玉的姑娘,她的心也跟着鼓点砰砰直跳。

她热情地加入了部队文工团。打鼓、吹笙、指挥大家唱歌,部队缺什么,她就顶上。

年,她被保送到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作曲。

成绩优异的她,又在60年代获得了一个去苏联学习指挥的机会。

这成了改变她一生的转折点。

当时还是留学生的她,受老师邀请,在国立莫斯科音乐剧院指挥《托斯卡》。

面对这个挑战,郑小瑛丝毫没有畏惧,她满脑子想的都是“我行”!

在没有总谱只有一本钢琴谱,且没有排练的情况下,郑小瑛靠精准的指挥语言,完美地完成了演出。

那也是郑小瑛真正意义上的人生首演。

这场首演,还让她成为了第一位登上西方歌剧院的中国指挥。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女性亦能为人先的精神。

但她的“征途”还远不止于此。

小时候,郑小瑛与著名的抗日“七君子”沈钧儒和史良为邻。前辈们曾给她寄语:

“你要学着,追赶着!负担起中华儿女应有的责任来,才是真正的救国。”

踏上指挥之路的郑小瑛,从来没有忘记过。

她用一生的时间,以音乐为媒,孜孜不倦地做着两件事。

其一,让世界“听见”中国。

其二,让歌剧这样“阳春白雪”的艺术,也能飞入中国平常百姓家,让大众能够懂得、欣赏歌剧。

为实现此番志业,她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辛。

03▼

三次患癌

忍着病痛登台

年,为庆祝建国30周年,中央歌剧院决定复排歌剧《茶花女》。

郑小瑛成了挑起大梁的不二人选。

但是,演出过程却让郑小瑛十分心痛。

《茶花女》轻柔的前奏,需要保持演出环境的安静。但现场观众,要么在窃窃私语,要么在嗑瓜子。

甚至有观众趴乐池边问:“你们唱的什么戏啊?怎么一个劲地唱也不说话啊?”

乐手都被搞懵了。但郑小瑛知道,这不能怪观众。

她没有抱怨,反而将其作为改变的契机。

她通过在售票处贴纸条和吆喝的方式,告知观众,在演出前有一场20分钟的音乐讲座。

讲座一开始没什么人,但后来人越来越多。

郑小瑛用她通俗、易懂、亲切的讲解方式,义务对观众做着最初的音乐启蒙工作。

她没有一点世界级指挥家的架子。相反,在地方演出时,她还操着大嗓门吆喝:

“老乡们!听我给大家说说什么是歌剧!”

声音甚至大过了场外卖烤白薯的小贩。

她将自己生命的全部光和热,都献给音乐事业。

但与此同时,她的身体也亮起了红灯。

年,郑小瑛被查出直肠癌。

即使是癌症,也没有阻止她工作的步伐。

医院,晚上赶往大学做讲座,讲到激扬处,还站上桌子指挥同学。

直到做手术前,她问医生的问题仍是:“我以后还能不能指挥?”

得到医生肯定的答复后,她才安心手术。

癌症最怕反复,许多病人不是死于病症,而是死于恐惧与绝望。

术后的郑小瑛,又经历了两次癌症复发。但每次她都在化疗期间便重返舞台。

没有人知道她到底是怎么挺过来的。

只是从她的一些生活、工作细节中,我们可以窥探一二。

在一次彩排中,她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但她选择强忍悲痛,最终不落一泪地完成彩排。

在另一次《卡门》首演前,她遭遇车祸。急诊时又被药物灼伤,导致她的右手臂一动便剧痛。

可是,她不仅坚持完成演出,还一连演了二十余场。

永不抱怨,直面困难,并且永葆韧性,这样的“硬核”精神贯穿了郑小瑛的一生。

在努力和天赋的加持下,郑小瑛做到了“让世界听到中国”。

年,罹患癌症一年的她,坚强地站上了爱沙尼亚塔林的指挥台。

那是一首由中国古典名曲《霸王卸甲》改编的协奏曲。

在她刚劲有力的指挥下,现场宛如回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外国观众无不为之沉醉。

但她的野心还不止于此。

千禧年,郑小瑛第一次回到父亲出生地福建永定。

她被热爱故土、热爱祖先的客家人精神打动,于是创作出中国原创交响乐作品《土楼回响》。

年,带着这部恢弘巨制,她远赴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地巡回演出。

演出获得空前的成功,她说:

“西方的一颗音乐的种子撒到东方的沃土上,开出了一个奇葩,这个奇葩他们也会感兴趣。”

而她当初向国内大众普及西方音乐的理想,如今也已收获正果。

许多当年的年轻听众,多年后,成为了音乐行业的中坚力量。

回首此生,郑小瑛常常思考“学艺术是为了什么?”

她的回答是:“急社会之所需,尽自己之所能”。

她还说,能倒在指挥台上,是我一生最浪漫的事。

这就是郑小瑛。她打破了社会对于女性职业发展的种种偏见。

她也打破了我们对于老年人的刻板印象。

她战胜了肉体和精神上的种种痛苦、障碍,最终让我们看到了理想的可贵、坚持的意义和才华的光芒。

这样的人生,浪漫且无憾。

参考资料:

郑小瑛

谁爱躺谁躺,我躺不了陈鲁豫的电影沙发

出品|益美传媒

作者|小盹

1
查看完整版本: 94岁中国奶奶刷屏外网中国第一女指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