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看过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和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可能并不知道法国确有茶花女其人,而且巴黎还有她的墓,吸引着来自各国的小仲马的读者和歌剧爱好者。
茶花女墓在巴黎北部的克利希广场附近的蒙马尔特公墓中。这个面积约十一公顷的公墓建在一块高地上。从公墓大门向左,循圣查理甬道步入第十五墓区,拾级而上,便可以看到茶花女墓了。
茶花女墓呈正方形,墓高约五尺,有一个约六尺长、三尺宽的花岗岩底座,墓地顶部呈屋脊状。碑身是整块洁白的大理石做成的。这个墓没有西方国家传统的十字架,却着意突出茶花女的特点,真可谓别具匠心。碑的正面雕刻着一个瓣瓣向下的花朵形图案。仔细辨认,才发现这个图案原来是用茶花女姓名的字头A.P.”两个字母的花体字交织而成的。碑的两侧镌刻着同样的碑文:“阿尔福西娜·普莱西于此长眠。生于一八二四年一月十五日。卒于一八四七年二月三日。安息吧。”
茶花女墓最令人赞叹、令人难忘的是碑的正前方悬挂着一个一尺见方的磁制靠垫。靠垫周围是*釉绦带,中间是淡紫色的凸花垫心。垫心上斜放着一枝浅粉色茶花,除两朵盛开的茶花外,还有五朵小花蕾。花在嫩绿枝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妩媚。花枝下面是一张折角的白色信纸,纸上仅有个秀美的“怨”字。碑的右侧正上方,也有绿叶扶持的两朵深红色磁制茶花,栩栩如生。
墓座周围摆满了鲜花,其中有几盆是塑料做的红、白茶花。花影下依稀可看出“一八四七年第八十三号永久性墓碑”字样。
茶花女原名阿尔福西娜·普莱西,出生在法国北部的奥尔纳省。她有一个比她小两岁的妹妹玛尔葛。母亲玛丽,据说美貌端庄。父亲是流动商贩,嗜酒如命,生意不好时常常打骂自己的妻女。后来玛丽愤然带着两个女儿出走,到日内瓦一个英国贵妇人家当佣人,不幸没等孩子们长大就离开了人世。从此两个弱女便过着寄人篱下、颠沛流离的生活。十四岁那年,阿尔福西娜来到巴黎,做了卖花姑娘,后来又到一家时装店工作。她喜欢跳舞,但苦于无钱出入舞厅,便做了一位显赫人物的情妇,改名为玛丽·杜普莱西,从此过着豪华放荡的生活。由于她喜欢佩戴当时尚属名贵的茶花,巴黎人给她送了个“茶花女”的雅号。
一八四四年九月的一天,当时已出版了一本诗集的年轻作家小仲马去剧院看戏,与茶花女相遇,一见钟情。在小仲马的眼中,茶花女“身材修长,发如墨染,唇似涂朱,明眸皓齿,好个绝代佳人”。但此时的茶花女已染肺病,在看戏时还忍不住轻轻咳嗽,散场时茶花女显得很疲惫,小仲马赶忙陪她回寓所,向她倾诉衷情。以后茶花女与小仲马热恋了十一个月,小仲马为茶花女负债累累。一八四五年八月三十日,小仲马给茶花女写了一封信:“亲爱的玛丽,我想爱你但又不够富有……我们彼此都忘掉吧,…我无法享受这种幸福…我十分悲伤…永别了!你心地善良,无法理解我写这封信的缘由;你性格笃实,定能谅解我的苦衷。无限怀念。”
一八四七年二月三日,茶花女因病而死,死时身边仅有一个女佣人。小仲马得到她的死讯后,在茶花女墓前痛哭一场,回家后用了一个月时间,以茶花女为模特儿,写了同名小说《茶花女》,发表后一举成名。后来他又用一周时间改编成剧本《茶花女》,也成了世界不朽名著。
小仲马墓位于蒙罗兰希甬道第二十一墓区。这个墓是一个凉亭式建筑,亭顶像个长方形棺盖,亭的正面横楣雕刻着正楷红字“亚历山大·小仲马之墓”。凉亭用四根圆形石柱支撑着,亭心下是个大理石床,床上是小仲马平躺着的全身雕像。他身上盖着被单,两只手脚露在被单外面,双手交叉着放在胸前,头上有诗人桂冠。在他削瘦的脸上,可以看到一双深陷然而张开着的眼睛,好象是在仰望诵读着亭顶上刻着的字句:“吾寓于生,吾寓于死。吾固重生,尤重于死。生有时限,死无穷期。”似乎这是他的生死观,可能隐含着想千古流芳之意,但这句话出自何人就不得而知了。
小仲马与茶花女都生于一八二四年,茶花女二十三岁就死去,小仲马则活到七十一岁。这一对年轻时代经历过痛苦的生离死别的恋人,终于得以永远安息在同一个墓地。一部文学名著使他们名留后代,“茶花女”的名字把他们永远地结合在一起。目前全世界已拍了二十几部“茶花女”电影,歌剧《茶花女》至今仍是西方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女演员们无不以扮演茶花女为荣,这当然更非茶花女当初始料所及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