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园三月雨兼风,桃李飘零扫地空。
唯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
——宋·陆游《山茶》
小寒二候,山茶灼灼盛开,如火如荼,冬日里的花卉很少见如此颜色,偏又艳而不俗耐人寻味。山茶在我国的栽培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南唐张翊在他所著的《花经》中,别出心裁的沿用了古代官衔等级来对花卉进行品评,而山茶仅被列为“七品三命”,品级并不高,可见山茶在当时泯然众花略显尴尬的地位。然而中国的文人最是多情,更热衷以花寄情,随着历代不断的吟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山茶感兴趣,国民喜爱度也逐渐提升。明代张谦德编撰《瓶花谱》时将滇茶评为“一品九命”,将*白山茶列为“二品八命”。从七品一跃升至一、二品,逆袭之路主角光环尽显,至今在中国十大名花的评选中山茶仍牢牢占据一席之地。中国的国花始终在牡丹与梅花之间摇摆悬而未定,牡丹华贵失之娇柔,梅花清贵失之寡淡,而茶花兼有梅花之风骨,牡丹之雍容,十分难得。
很多人认为山茶就是曼陀罗,明人王象晋《群芳谱》中有言:“山茶,一名曼陀罗树。”但查《中国植物志》可知,山茶为山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而曼陀罗则是茄科,曼陀罗属,而且全株有*,其中所含莨菪碱,有镇静、麻醉的功能。可见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植物,却常常被混为一谈。大概是因为这个名字听起来浪漫又颇具风情,所以即使明知是误会人们也喜欢这么称呼它。当然除了曼陀罗,山茶也有许多没有争议的别名,比如海石榴、耐冬、玉茗等,也可以直接就叫它茶花。其实山茶与茶树同宗同源,茶树所开之花也可以叫茶花,只是观赏价值不高,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山茶,其叶类茗,又可作饮,故得茶名。产南方。树生,高者丈许,枝干交加。叶颇似茶叶,而浓硬有棱,中阔头尖,面绿背淡。深冬开花,红瓣*蕊。”
茶花品种极多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单瓣、复瓣、重瓣,原生品种多为单瓣,培育出的品种则以重瓣居多,有些花瓣甚至可多达五十片以上。其颜色则有红、白、粉、紫、*等等,可谓色彩斑斓,此外经历代研究培育,还有花瓣上带各种斑点纹路的新品。可即便如此红色始终是茶花的正色,就像苏轼说的“烂红如火雪中开”,这才是赏茶花的正确姿势。唐代丞相李德裕在他的《平泉山居草木记》中提到“是岁又得稽山之贞桐山茗”。这是第一部记载茶花品种的著作,此处的“贞桐山茗”就是一种单瓣的红山茶,是最典型的原生品种。《会稽续志》中也有提及这个品种:“在唐,唯会稽有之。其种今遍于四方矣。”
山茶-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志》
在我国茶花主要生长分布在长江以南,唐代文献中提及的茶花产地,就有福建、浙江、四川和云南等地。各地的茶花虽同宗同属却不同源,而且大多各具特色,因此人们也惯常将茶花按地域进行区分,如滇山茶、蜀山茶、中州茶等等,这其中又以滇山茶最负盛名。云南的山茶树形和花朵比其他山茶大得多颜色也更加浓郁,《滇略》中称”滇中茶花甲于天下”,所言非虚。就像前文提到的,在明代的品花著作中滇茶被评为“一品九命”,而其他山茶只能屈居“二品八命”。很多痴迷者甚至简单粗暴的认为茶花只有两种,一种是滇茶,一种是其他。
明清时期开始出现专门研究茶花的著作,四部《茶花谱》中专论云南山茶的就占两部,分别是赵璧的《云南山茶谱》和冯时可的《滇中茶花记》。《徐霞客游记》中有《滇游日记》十三卷,记录了徐霞客从崇祯十一开始在云南游历两年的见闻,这应该是他游历时间最久的地区,也是他笔下最瑰丽的篇章,其中涉及许多山茶古木。《滇中花木记》一篇有载“滇中花木皆奇,而山茶、山鹃杜鹃为最。山茶花大逾碗,攒合成球,有分心、卷边、软枝者为第一。省城推重者,城外太华寺。城中张石夫所居朵红楼楼前,一株挺立三丈余,一株盘垂几及半亩。垂者丛枝密干,下覆及地,所谓柔枝也;又为分心大红,遂为滇城冠。”至今山茶都是云南省的省花,昆明市的市花,甚至连云南的本土卷烟品牌都叫作“红山茶”。可见,山茶这种花卉在云南地区的影响力。
云南人提起茶花都是傲娇的,看过《天龙八部》的朋友可能还记得曼陀山庄的情节,王夫人出于个人情结在她太湖的山庄里种满了茶花,但却无一佳品被段誉嘲笑不得其法。段誉来自大理皇室,对各种山茶名品自然如数家珍,他跟王夫人提到的“十八学士”、“十三太保”、“八仙过海”、“七仙女”、“风尘三侠”、“二乔”、“眼儿媚”、“抓破美人脸”等等,每个名字都充满了奇思妙想。当然这只是小说家之言,书中所述品种大多最早在清代才见诸记载。所谓“十八学士”也并非一株上开出十八种不同颜色的花朵,而是因其花瓣组成六角塔形花冠可多达十八轮故名。
南宋佚名茶花蝴蝶图上海博物馆藏
早在18世纪山茶的诸多品种便陆续传到欧洲。年,东印度公司总监里夫斯请雷伍斯船长带回英国的,就是一个半重瓣的滇山茶品种。年该品种培育成功被命名为“雷伍斯船长”。经英国植物学家鉴定为新植物,并于年发表在《植物学杂志》上,这是第一个引种到欧洲的滇山茶品种。以英国为中转茶花又被带到了美洲、澳洲,自此风靡全球。不到二百年的时间,世界各地都在争相培育茶花,经过不断杂交出现了许多新品种。美国后来居上,对茶花的栽培尤其研究精益求精。国际山茶协会出版的《山茶花名录》中,列出了目前全世界栽培的茶花品种已超过余种,而中国作为原产国反而只有八百余种。
欧美人对茶花的痴迷不难理解,爱其花大色浓,与玫瑰相比茶花不敢说艳压至少也是平秋色,而茶花婉约中流露的雍容之姿更是足以惊艳欧洲。但是若论起国人的喜爱,就比较复杂了,从来不可能只看表象。就如梅之傲骨,菊之隐逸,芙蓉之拒霜,爱它就必须赋予它相应的品格,然后才方便借花喻人,顾影自怜。曾巩曾赞山茶“劲意似松柏”,*庭坚也在《白山茶赋》中赞它:“丽紫妖红,争春而取宠,然后知白山茶之韵胜也。”这基本代表了当时文人对茶花的看法,松柏之骨,桃李之姿。不仅如此,山茶的花期还很长,可以从冬至一直开到次年暮春,陆游曾经看着一株山茶自冬至绽放,直到清明,枝头红花依旧,于是有感而发,作诗夸赞:“东园三日雨兼风,桃李飘零扫地空。唯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山茶灼灼,它像冬日里的一簇火,从百花凋零的隆冬一直燃烧,待到春暖花开,再与桃李斗艳仍以韵胜。这样的茶花怎不教人喜爱。
李渔《闲情偶记》:而不妖,一也﹔寿经二三百年,二也﹔枝干高疏,大可合抱,三也﹔肤纹苍黯若古云气尊罍,四也﹔枝条夭矫似麈尾龙形,五也﹔蟠根轮囷,可几可枕,六也﹔丰叶如幄,森沉蒙茂,七也﹔性耐霜雪,四序常青,八也﹔自开至落可历数月,九也﹔折入瓶中,旬日颜色不变,半含亦能自开,十也”艳而不妖。
《滇略》中记载茶花有“十德”
除了耐寒、耐久以外,山茶树也像梅树一样长寿,能见老株。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人工栽培的百年以上古山茶超过五百余株,尤以云南最多,经专家和相关工作者的深入考察,在云南境内发现的古山茶有余株。例如大理巍宝山灵官殿的古山茶树,生长在海拔超过2千米的道观内,其品种为桂叶银红,树高17.6米,也是世界最高的人工培植古山茶。高耸过屋,紧挨大殿,盛开时满树红花,照红殿宇,因此又称“照殿红”。据主君阁碑刻记载,该寺建于明末,树龄与寺同龄,有超过三百年的历史。
玉龙雪山南麓的玉峰寺中也生有一株“万朵山茶”,据传为明朝成化年间所植,至今已经五百余年的历史,比建寺时间还早。这样一个雪山脚下名不见经传的喇嘛寺,却因一株山茶闻名于世。此株山茶主干虽粗,高度却只有三米,茂盛的枝干被园艺师精心培育,巧妙地编织成三坊一盖、两丈见方的花棚,花开时如同置身花海。所谓“万朵”并非夸张之辞,因为花期很长树上茶花次第绽放,每批千余朵,可以想象,玉龙山上白雪皑皑,寺内山茶如火如荼。最神奇的是一树两品花开两样,此株原本是两种不同的山茶相依相生,经过数百年的枝条缠错,难分难解,于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九蕊十八瓣的“狮子头”和单蕊深红的“孩儿面”并杂一树,花事之盛,蔚为壮观。
古代绘画中最早出现的山茶形象,也是在以云南古南诏国背景的画卷中,即《南诏图传》,有明显唐画风格,现藏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这其实是一卷佛教故事的世俗画,讲述的是“观音幻化,南诏立国”的传说,其中一段描绘南诏开国之君“奇嘉王”细奴逻家中庭院的画面,可以看到廊边生有两株茶花,高耸过檐,枝繁叶茂,花开正盛,卷中文字题道:“奇王之家……瑞花两树,生于舍隅,四时常发,俗称橙花”,所谓“瑞花”、“橙花”皆指云南茶花。
南诏图传
宋佚名雀山茶图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宋代可以说是花鸟画的巅峰,从笔墨、技法、意境渲染等各方面都臻于完美,历代无出其右。后世画家如沈周、陈淳、徐渭、陈洪绶、恽寿平、邹一桂、八大山人、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于非闇等或写意或工笔也多有茶花图传世。《宣和画谱》中记载了不少茶花题材的画作,据统计有八位画家三十一幅作品,其中五代滕昌祐的《山茶家鹩图》,后蜀*筌的《山茶鹑雀图》、《山茶雪雀图》等。此外宋代名家赵昌、林椿、李嵩、董祥等都有相关作品记录,可惜传世不多。目前能见到的有南宋林椿《山茶霁雪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山茶开在冬日因此常与雪联系在一起表现其耐寒的品质,这幅《山茶霁雪》就是典型的此类表达,白雪映衬着山茶的红花绿叶,展现出无尽的生机,将茶花的不屈风骨表现得淋漓尽致。李嵩的《花篮图》传世有春花、夏花、冬花三幅,其中的冬花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中绘有茶花、水仙、腊梅、绿萼梅、瑞香花五种冬花,其它四种花卉都以淡雅的*、白色为主,只有山茶红似火艳如霞,因此毫无争议的作为主花独占C位。另外传世的《白茶花图》、《蝴蝶山茶图》等虽然作者不详,却也是宋代院体画中的珍品。
李嵩花篮图台北故宫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