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部翻译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在上海昌言报馆发行刊印,并且借助晚清报刊《中外日报》的推广,流行全国各地,一时纸贵。
当时另外一位翻译家同时也是思想家严复的一句诗,说明了此书出版之后的盛况: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主译此书的林纾,原本不懂外语,却凭借翻译此书以及其他国外作品,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和严复齐名的翻译家。
而和林纾一起合译《巴黎茶花女遗事》一书的,则是他的好友王寿昌。
王寿昌是晚清留法的学者,当时为了安抚林纾丧妻之痛,提议两人共同翻译小仲马的经典小说《茶花女》。据林纾回忆,两人译书译到伤心之处,便不禁相顾流泪。
《巴黎茶花女遗事》完成后,首先由魏瀚出资委托福建刻手吴玉田出版,但所刻不过百本,只送给了身边的亲友。之后,为了赚回成本,林纾的朋友便想到了出版业极其发达的上海,找到了昌言报馆。
可是,为什么《中外日报》却成为宣传的媒介呢?
第一,清末,伴随着维新派的变法运动,涌现了许多新式日报。汪康年创办的《时务日报》是其中之一,后改名为《中外日报》。这些晚清日报主要记载中西新闻,此外广告、出版、启事等也皆在其列,《巴黎茶花女遗事》作为第一部翻译小说,属于出版作品,又极具轰动的效果,成为报刊载录的合适之选。
第二,除了主办《中外日报》之外,汪康年亦兼任《昌言报》总理。林纾好友高凤谦找上汪康年,委托刊发小说,汪康年也看好这本书的销路,希望能获取利润,填补《昌言报》的支出。因此,汪康年便将《巴黎茶花女遗事》交由昌言报馆刊印,也利用《中外日报》传播刊印消息。
《巴黎茶花女遗事》在上海发行不久,便造成了轰动,后来刘半农翻译的话剧《茶花女》及歌剧《巴黎茶花女》相继搬上中国的舞台,都是受这股热潮所影响。
为什么《巴黎茶花女遗事》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功呢?
第一,当时的变法活动倡导学习西方思想,此外,上海开港通商后,俨然成为人口众多且西化最盛的城市,为国外小说的传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第二,林纾为桐城派传人,古文功底极佳,用干练的文言文进行翻译,当时称为“忘其为译作”,此外,其写作风格介于雅俗之间,为士大夫与百姓所喜爱。在《巴黎茶花女遗事》成功之后,林纾又因其爱国思想,翻译了著名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
第三,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看见外国的文学作品,披着异域的外衣,又有与中国小说内在一致的缠绵与柔情,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此外,在上海发行时,《巴黎茶花女遗事》与刚翻译的《新译包探案》(即福尔摩斯探案集)放在一起,既有言情,又有悬疑,被誉为外国言情与侦探小说的代表,自此让中国读者爱不释手。
汪康年像
然而《巴黎茶花女遗事》不止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中国翻译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因为,林纾是用古文写作的方法译成这部长篇言情小说的,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亦是翻译小说走向白话翻译的一次过渡。
而《巴黎茶花女遗事》的成功,引发林纾继续创作的欲望,他既评又写,完成了两百四十六种译作与评论,此外,不会外文的他,自《茶花女》与朋友王寿昌合作后,便经常找擅长外语的人合作翻译小说,如上海梵王渡学院的毕业生魏易,就是他长期合作的伙伴,开创了一种新颖的合作翻译模式。
就如胡适在亚东图书馆的推动之下,意外开启红学的研究一样,林纾亦在王寿昌、魏瀚的影响下,开始投身翻译工作,《巴黎茶花女遗事》的成功无疑给他带来很大的成就,自此,无数外国小说被引入翻译,形成著名的“林译小说”。
对“林译小说”学界有赞有弹。胡适认为,古文不长于写情,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茶花女》等书。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么大的成绩。
《巴黎茶花女遗事》书影
郑振铎则认为,由于不懂外文,林译难免存在误差,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亨利四世》及易卜生的《群*》都被他译得变成了另外一部书了。
但无论是赞是弹,都不可否认林纾的首创之功。正如鲁迅所言:第一个吃螃蟹的是英雄。林纾的翻译故事,也印证了一个由意外所产生的大价值。
历代评价
“西土说部入华第一策。”
──《茶花女轶事一卷》,朱羲冑按语
“以华文之典料,写欧人之性情,曲曲以赴,煞费匠心,好语穿珠、哀感顽艳,读者但见马克之花*、亚猛之泪渍、小仲马之文心、冷红生(林纾)之笔意,一时都活,为之欲探观止。”
──邱炜萲《挥尘拾遗》
全历史
编辑说明
文字/菲菲倚尘轻
排版/壬末
封面/壬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