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馆里的故乡
前不久,参加“美丽乡村行”观摩活动,拿到活动日程表一看,顿时愣了,因为故乡赫然在列:大河村“乡村记忆馆”。大河村是我从小到大的生息之地,那里的一草一木,甚至属于她的每一片土地,都一直储存在我的记忆里,尽管已经离开故乡多年,但她那似乎永远狭窄坎坷泥泞的街道、河岸,以及在树梢盘旋的炊烟,还是在我梦里经常出现。
今年春节后的一天,弟弟突然给我打电话,说村里要建一个纪念馆,向各家各户征集旧物,问我有没有可以应征的东西。我想了一下,乡下一只老柜子里收藏着一盏煤油灯,因它那忽明忽暗的微弱灯光一直伴随了我幼年的记忆,并照亮了我从小学到中学所有在老家读书时光……
随着队伍,一连看了七八个观摩点,一路上有关故乡的许多记忆一直徘徊不去。当观摩的队伍走下公路,向生我养我的小村走去时,眼前一下子亮堂了许多:混凝土铺的十几米宽的大街,两侧花坛里姹紫嫣红,蝶飞蜂舞;墙上彩绘的敬老爱幼、邻里和睦、诚实守信、文明敬业等一幅幅壁画生动有趣。村里的房子是红瓦覆顶的两层小康屋,我家那三间老屋基上也被弟弟用新农村建设补偿的资金,自己又添补一些,盖成了一个别致的农家乐小院。村里每条胡同口都用木牌做了路标,给人古色古香之感。看着家家门前鲜花绽放,轿车成排,我一时忍不住,眼泪竟簌然而下,一件陈年旧事涌上心头。
那时我刚读初中,每周都要回家带一次煎饼。一次,正逢连阴雨,家里存放的干柴烧完了,母亲就到距村子半里地的麦场上去背麦草。当背了一捆麦草往村子里走时,满街的泥泞使负重的母亲几乎是寸步难行。我想走过去迎母亲,却一下摔倒在烂泥里,一身只有上学时才舍得穿的衣服弄得全是污泥臭水,连脚都崴了。晚上,母亲就着那盏煤油灯,燃尽家里所有的柴草,烤干了我那身上学穿的衣服……
村里的“乡村记忆馆”建在河岸上。不知何时,这里铺了一条沿河柏油大道,新植的女贞、玉兰树在盛夏火热的阳光下枝繁叶茂;坡度很大的河岸上*杨、石楠、冬青郁郁葱葱,构成了连续不断的四个字“美丽家园”;一条石坝蓄起半河清水,数不清的鱼儿在水下追逐嬉戏。在此,储存在我记忆中河滩上那往日的旧影,已经不着一点痕迹。“乡村记忆馆”由一排12间白墙黛瓦的徽式建筑组成,廊檐下挂着一排红色宫灯,门口的小广场上矗立着两排太阳能照明灯,夜幕降临,这里肯定是村民们放飞的乐园,一队队婶子大娘们不是跳着扇子舞,就是一群群大姑娘小媳妇跳着节奏活泼的街舞,她们把几代人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全都释放在一曲曲欢天喜地的舞姿里了。
开始,对于老家的这个“乡村记忆馆”没有抱多大期望,以为不过是弄点旧物陈列一下。走进去一看,不由大吃一惊:除了“农事”与“民俗”展区,其他四个展区分别以“吃、穿、住、行”为主题,每个展区均由上百件实物与图片组成,不光有上百年的实物、老照片,更重要的是突出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村子里的巨大变化,整个记忆馆以时间为轴,串成了一个个日新月异的长廊。在“住”的展区,我找到了那盏陪伴我幼年与小学、中学时光的煤油灯,它摆放在众多用玻璃药瓶、墨水瓶做的各式各样的煤油灯当中,成为一个时期全村集体的记忆。有几盏煤油灯在玻璃瓶外面加了很厚的一层泥巴,那是主人为防止油灯被碰倒而加的防护,看了实在让人生出一种对贫穷与落后日子的酸楚。我不由自主地抬头看了看墙上花瓣造型的壁灯和从天花板上垂挂而下的十几种造型各异的吊灯,恍若隔世。这里用实物与图片展示的,不仅是一种从贫穷到富裕,到走向全面小康的简单对比,给予人的还有一种深深的启迪与力量,那就是时时在提醒人们:所有的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
“记忆馆”里回荡着《走进新时代》《撸起袖子加油干》音乐。在一件件展物前驻足,使我一次次走入对村庄往事的回忆与对自己走过岁月的回望,有一种恍惚之感。这时,我突然看到几位队友欢笑着向我走来,当一位同事指着我向大家介绍,说这地方就是我的老家时,我这才一下子从恍惚中醒来……从门前的河流放眼望去,远处铁塔林立,几座高楼拔地而起,我知道那将是一个不久就要崛起的新城。在心里我禁不住向故乡问候了一声:你好!
来源:民族时报
作者:孙成凤(山东省作协会员)
编辑:庞玉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