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一个百余户人家的彝家山寨,坐落在一座大山的坡脚地带。村子前面不远处,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在潺潺的流水声中,一代又一代的父老乡亲固守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白天靠太阳,晚上靠松明”的生活习惯。在漫漫长夜里,伴随着此起彼伏的狗吠声,故乡人送走了一个又一个夜晚。
上世70年代初,在国营炼铁厂开电机的堂哥,回村来筹建小水电站。村里人听说要建电站,老老少少没有谁不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因为在当时,这可是山乡九村十八寨头一遭的新鲜事,都盼望着小水电站早日建成。在堂哥的一手操持下,村里人先在村前的河边上,筑起一座拦水坝,开挖了一条四五里长的引水渠,又在紧挨河边的山坡脚,建盖了一间机房,安装了水轮泵、发电机。接着架设了通往村子的电源主线和串户线,家家户户安装了电灯。
那年夏天,当小河水开始上涨之时,水电站第一次开始发电。记得在那个灯火通明的夜晚,全村人在亮如白昼的灯光辉映下,吹起嘹亮的唢呐,弹起铮铮的弦子,跳起欢快的左脚舞。人们祈愿彝寨的夜晚从此明亮起来。
好事多磨。因为小河的水流很小,水电站一年中除夏日雨季能正常发电外,枯水时节发电就只能断断续续进行。可惜就是这样断断续续发电照明的时光,前前后后似乎也仅维持了七八个年头。后因水轮泵、发电机年久失修,且无人管护,电机毁坏,机房倒塌,村民们无可奈何,只好又重新回到了点煤油灯照明的日子。
时代的列车滚滚向前。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故乡人在上世纪90年代的那个春天,架通了从村委会到寨子的高压输电线。至此故乡人企盼光明永驻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
后来,村里又进行了电改。充足的电源,带给人们光明的同时,也使得沉寂的山村日子喧闹了许多。杵臼、石磨、水碾不知不觉已在人们的生活中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打谷机、碾米机、粉碎机等农用加工机械,电饭煲、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白天,彝寨里机声隆隆,好似人们新时代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入夜,晶莹璀璨的“夜明珠”把寨子装点得格外美丽。人们围坐在电视机旁,有滋有味地品味新的生活。异彩纷呈的生活,给予人们新的启迪,憧憬着彝乡的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毕继爱(单位系楚雄州牟定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编辑:庞玉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