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论售楼部的自我修养一间不寻常的白房子 [复制链接]

1#

工作、应酬、交际,以及生活的琐碎……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人一生的时间,不是在建筑空间里,就是在从一个建筑空间,去往另一个建筑空间的路上。

写字楼,购物中心以及家,哪里才是生存状态的重要发生场域?相信,后者一定是所有人异口同声的答案。

是的,住宅作为人一生最重要的活动空间之一,除了承载我们的思想与行为,伴随的还有我们可以释放喜怒哀乐的自由。它像镜子,折射出我们在生活面前所展露出的最真实模样,包括脆弱与坚强,欲望与理想。

也许正是“听见”这些内心的声音,越来越多的售楼部开始“去程式化”,从纯粹的销售功能,逐渐趋向多功能生活场景体验,并试图通过艺术设计在建筑空间中的最大化运用,满足消费升级时代下,人们对于理想生活环境的期待与向往。

藉由此,我们决定以售楼部的设计为出发点,站在居住体验与生活方式的角度,策划系列专题《论售楼部的自我修养》,去探寻究竟怎样的居住场景,才能承载当代人“落屋”后的最佳状态。

第一期,融侨望云。

关键词:最具“反叛”精神

也是偶然的机会,前几天在朋友圈刷到一条有关融侨望云的视频;令人惊叹的白色空间,白色空间里各种造型奇特的艺术装置,以及空间外叠山理水的庭院……

仿佛伊丽莎白小姐误闯达西先生的庄园,好奇心驱使之下,我们决定一探究竟。

老实说,第一眼的感受,与视频中留下的印象,不能说毫无关联,至少也是两个极端的对照。

因为在现场,我只看到一座至多不过工业园区里咖啡店规格的白房子。这很难不使人感到,方才的大照壁和一带微景观的礼序铺排,是一种小题大做的“浪费”。

一望而知的小小空间,只有入口左手边,摆设一张茶案和几把沙发椅,茶几上鲜花着锦,此外,再没别的设施。

相较于大多数售楼部,的确有点两样。

除采用玻璃幕墙的部分,整个空间的其余部分,则实体刷大白。唯一有点设计痕迹的,是吊顶摒弃硬朗的直线,以圆形和弧形的曲线,勾勒出一种含蓄婉约的美。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在吊顶与地面的半空中,悬挂着一件白色装置艺术,像朵盛开的偌大的白花,对于这略显苍白无力的空间,仿佛是一次至关重要的点缀。

“这件作品的名字叫《绽放》,出自爱尔兰一位崇尚自然的设计师之手。”

工作人员这时走过来向我介绍道。

乍看仿佛立体剪纸,仔细考究起来,方才得知,是原木材质。作品通过对坚硬的木质弯曲变形,最终呈现出一朵对称的花的造型。

“是山茶花。”对方连忙补充。

灯光底下,地面反映出庞大的影子,由浓转淡,像经过画师处理过的色彩渐变,有一种缥缈的美感。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期间分明也有人进来,却凭空不见了踪影。况且立锥之地,又无其他容身之处。

四下张望,竟意外发现一座旋转楼梯,向下俯瞰,连接的另一端,原来还有一个辉煌的下沉式空间。

什么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刻终于理解陆游的心情。以为到尽头处,然而移步换形,重头戏才刚刚开始。

“下面就是售楼部——云顶艺展中心。”

工作人员冲我示意。

这样的设计,的确出人意料。

虽然没有穿洋装揣怀表的白兔子,然而一路拾级往下的过程,却有种“爱丽丝掉进树洞”的感觉。

会不会马上就有一个神奇的世界?这段奇妙的动线经历,对于思想丰富的人,足够产生无限遐想。

“千万不要小瞧这座旋转楼梯。”

工作人员回过头来对我说,它的设计灵感源于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它又有一个极好听的名字——“无穷”。

整个楼梯由两个圆形组合而成,行动轨迹,刚好°,像一朵破土而出的巨型茶花,因为某种神奇的魔力而疯狂生长。

抵达负一楼,迎面便是白色的异形大堂前台,在亮堂的地板砖上,仿佛搁浅的白鲸,横卧在那里,汩汩漱着海水。

“白鲸”身后的一大面墙,似有两仗来高,粗粒灰底,连接顶部区域,半圆毛玻璃,镶贴茶花花纹。

“这一面景观叫做‘花罩壁’。”

一番交谈,方才获知,原来早在西周时期,花罩壁便以居住装置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不仅如此,当时还是评判一个人是否是达官显贵的重要标准。

所以,对于居住在融侨望云的人们,它又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千变万化的轨迹,如火蒸霞的色彩,倘或用一句话来形容,大约只有郭沫若当年初识茶花“满城霞”的那句“一树早桃红,百朵彤云啸做中”可以比拟。

恢弘之处,又有一种“霞光万丈祥云开”的震撼。

往左拐,是一间半圆形空间,正中一张横案,沿墙壁依次是各种竹编器具的陈列,像博物馆似的,罩着玻璃罩。左右两端对称式内凹两个小壁橱,各设花瓶一只。洁白的墙壁上,一幅花鸟卷轴画,异常醒目。

“这里是竹编馆。所有你现在看到的东西,包括墙上竹丝编制的花鸟图,都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作人员告诉我,刘氏竹编是四川渠县的传统手工艺,多用慈竹作材料,制作生产工具,编织生活用具,在此基础上衍生、创造出来的编织工艺,不仅四川,甚至在全国都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谈及为什么要引入竹编工艺,她表示:

“刘氏竹编代表着创造力与文化积淀,正如融侨望云三十多年来始终坚持‘为居者着想,为后代留鉴’,这种‘蕴古存今’的精神是相互契合的。”

这里陈列的所有竹编产品,不仅极具美观,而且更兼实用价值,除了可以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倘若看中心仪款式,还能买回去,为生活所用。

就像融侨望云在打造云顶艺展中心时,一切艺术的运用,最终都是指向生活,实实在在为生活所服务。

说到服务,竹编馆隔壁的“花蕾影音厅”应该是最为年轻人所青睐的地方。小小一间圆形空间,面积虽有限,但弧形的电子大屏,却能带来丝毫不逊于商业影院的视听体验。

周末的晚上,一家人或者三五好友,窝在沙发,边喝啤酒边看电影,画面仅仅想想,已经很陶醉。

预备坐下来感受一番,这时影厅另一侧,忽然开启一扇门——

一束暖光直射进来……

像是闯进一个奇幻的梦境。

走出花蕾音影厅的那一刻,迎着落日的红光,半空中几尾锦鲤,豁然在目。

乍看,以为是在空中游动,然而毕竟不是真的在做梦——随着眼睛对于周围环境变化的适应,又发现,原来这些锦鲤是由一根根细长的钢丝悬吊而起,这才呈现出一种鱼跃飞天的奇观。

有意思的是,这些锦鲤的造型,异常夸张独特,周身由数百片的木片黏合而成,红的、粉的,每一片都宛如茶花花瓣,艳而不娇,华而不俗。

令人意外的是,它除了是一个独立的装置艺术,同时还是一组吊灯。

工作人员说:“自古以来,锦鲤都有富贵、吉祥的寓意。借助这样一件特殊的装置,希望未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生活都能鱼跃飞天。”

这使我联想到美国艺术批评家安东尼·强森,对后现代主义时期装置艺术的评价:

装置本身而言,仅仅只是容器,它们能容纳任何‘作者’和‘读者’希望放入的内容。因此,装置艺术可以作为最顺手的媒介,用来表达社会的、*治的或者个人的内容。

——此刻终于有了深刻的体会。

在锦鲤装置对面是一排卡座区,沿着剪裁立体玻璃幕墙,一路延伸到空间的另一端。

几位客人坐在那里,一边聊天一边悠闲自得地喝着咖啡,头顶上高高坠着几个吊顶装饰,像风中纷飞的茶花,又仿佛“噼里啪啦”绽放的礼花。

灯光的作用下,红粉的倒影在客人脚下的地板上,立刻被放大无数倍,霎时间,犹如粉霞落人间,地上红一片粉一片,异常好看。

室内的辉煌,室外的云影天光共徘徊,坐在这里小憩片刻,即便咖啡忘记加糖,“垂帘坐虚堂”的惬意自得中,想必也有一种别样的“甜味”。

当然,说到咖啡,自然少不了水吧台,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移步向右。

“这里是‘霁云岛’。”

她指给我看。

一钩弯月似的大理石吧台,并排几把高脚椅。两个马甲三件套的服务员,旁若无人地在那里调制饮品,时而有客人前来点单,方才抬起头来,展露出标准的微笑。

吧台背后,是柱状的玻璃幕墙,有点橱窗的感觉,里面没有时尚穿搭的模特儿,取而代之的是一棵仿真树,伫立成独特的风景线。树脚下坟起一座微型的岛屿,上面青苔鹅卵石密布。

“霁云“代表着雨后彩虹,而彩虹是最美的自然现象,工作人员说,寓意着把最美好的事物引入此间,使之成为一个充满乌托邦色彩的避世之地。

来到这里的人们,哪怕什么都不做,也自有他的享受之处。

当然,未来这里会作为居民们的社交空间来使用,他们是邻居,却不仅仅只是邻居,通过这个开放空间,他们可以拓宽人脉,甚至未来成为生意上的合作伙伴。

对于老成都人而言,城西应该是“烟火成都”三千载的文化的聚集之地。

居以西为贵,几乎是所有成都人的共识,某种意义上,云顶艺展中心,相当于为“老成都慢生活”提供了一个承载的空间环境。

什么最能代表“老成都慢生活”?答案,自然是盖碗茶!

巧了,这里除了有茶室,同时这些茶室还结合“琴棋书画”,重新解构成四个不同风格的会客厅,分别为:“茶弦”“茶宴”“茶弈”“茶叙”。

喜欢古典乐的人,可以将喝茶的地方选在“茶弦”,这里除了不定期举办一些小型音乐活动,同时还会有音乐分享课。

如果需要商务接待,或朋友聚会,以及孩子生日party的,则可以选择来“茶宴”,一个与“茶弦”相连的大通间。

长方形餐桌,一次可以坐20人,白色花朵一样的吊灯往下坠着,在杯盏刀叉上,洒下淡*的柔光。那画面,竟然有点欧美电影里上流社会沙龙场景的“意思”。

退出“茶弦”与“茶宴”,继续沿云顶艺展中心的动线往里走,是一个空间收窄的通道,左右两个相对隐蔽的房间,分别为“茶弈”与“茶叙”。

“茶弈”是个可以边喝茶边下棋的地方,进门一张乌木长台,除必备的茶具、棋具,还有展示对于自然、人生、艺术和社会生活体悟的花艺。墙上挂着以竹子为主题的装饰画,代表了一种隐士精神。

一般做生意的人,往往最是青睐这种地方。工作人员告诉我,作为“既不属于你,又不属于我”的第三空间,这些商贾人士,可以在相互对弈的谈笑间,交换思想。

因为清幽的场域环境,往往会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形成一种平衡关系。

至于,“茶叙”则是一个纯粹喝茶大摆龙门阵的地方。当然,如果是作为周末加班办公的地方,也未尝不可,毕竟不受任何干扰的清静环境,绝对适合思考与实践。

纵观之下,成都人所有喝茶时的习惯与偏好,在云顶艺展中心这里,相当于做了一个艺术化的分解处理。

没有以往在茶馆共用一个空间,放眼望去人头攒动,闹哄哄此起彼伏的场景。喝茶这件小事,除了保有最原始的烟火底色,似乎又多了一分诗情画意的境界。

而这一切的“精心设计”,皆源于西门本身就是达官权贵的聚集之地。云顶艺展中心未来作为生活会所,目的就是直指这些人。

“他们对于自身生活是有相当高要求的,云顶艺术中心的存在,既是实现他们所想,也是引领他们所往……”工作人员告诉我。

有人说成都的天气,就像开盲盒,晴转多云再转阴,阴转小雨再晴,一天不过,可以玩出24种花样。

但是到了云顶艺展中心这里,24种花样,大约最终都要幻化成24种风景。因为这里有一座“不一样”的下沉庭院。

类似“断崖式”的设计,四周环绕着由四川蛭石打造的崖壁,嶙峋峥嵘,高大耸立。一帘瀑布,仿佛从天而来,飞珠溅玉,落入碧水之中。

在碧水之上,崖壁之下,又有一代草木,生长得异常茂盛。

庭院的左边设有琴台一隅,如果是节日需求,这里便可作为一个特殊的演奏场地来使用。

在琴台的正对面,又有一处开阔的水岸,天气晴好的时候,摆一张藤椅,不说话,不思想,仅仅坐下来,感受阳光下随着时间变化,景物影子的方向与长短的改变,再喝上一口盖碗茶,小日子别提多惬意。

由于当天自然光线并不理想,工作人员不无遗憾地说道:

“你来的不是时候,如果赶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可以看到阳光折射在对面景墙上,呈现出光影交叠的奇幻景象。”

要是雨天,整个庭院雾霭缭绕,仿佛披上一层薄纱,山峦叠翠,若隐若现。这样的场景,特别适合支起画板来写生。

明明深处喧嚣,却又闹中取静,对于车水马龙的城市,这里无疑是具有“反叛”精神的,至少在场景的营造上,完全不拘泥形式。

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大约也不过如此。

当以旁观者的角度,置身事外去看整座艺展中心时,会发现,艺术的运用,在其中,就像主线一样贯穿始终。主导并统领整个空间在情节上的发展。

从装置艺术《绽放》、到旋转楼梯的造型设计,再到“花罩壁”的布置,以及锦鲤灯《花火》和茶花吊顶装饰……

它们以侵袭式的视觉冲击,不断丰富着空间的层次,同时又草蛇灰线一般,埋下至关重要的伏笔:

比如,无一例外地围绕着“茶花”主题,除了呼应项目本身所在的地理位置“茶店子”;此外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名花之一,茶花自17世纪传入西方社会,一直备受上流贵族追捧,其高洁、清雅的品质,也进一步隐喻了融侨望云的文化理念,和受众群体的清晰定位。

但不可不说,融侨望云在云顶艺展中心的空间规划上,的确有点“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儿。

或许受限于地理和环境,整体上,云顶艺展中心的规模并不算大,但妙就妙在,动线的设计与规划,大大弥补了这一致命性的缺憾,并成功提升了浏览过程的体验感。

比如,先是安排一座小小的白房子,欲扬先抑,接着再通过一段下沉旋转楼梯,“玩”一次情节的反转。怎么看,都有点“心理游戏”的意思。

然而,真正来到云顶艺展中心后,此时的动线非但没有变得模糊,反而更加清晰却具备主导性。

先是通过竹编馆和花蕾影音厅,引入观者进入一种“沉浸式”的体验状态。接着,当影音厅一侧的门打开,又是另一个相对开阔且开放的空间。

最后,从卡座区到四个以“琴棋书画”为主题的茶室,空间又一次回归“收拢”状态,全程大开大合。

像精悍的小说,篇幅不长,但情节的冲突与反高潮比比皆是。

当然,如果从传统园林设计的角度去看云顶艺展中心的下沉庭院,这里既没有亭台楼阁楼,也没有所谓的题景、匾额、楹联、题刻、碑记、字画等构成东方意境的元素,更多的只有近乎自然的纯粹与真实。

然而唯其因着不拘泥传统,也不囿于模式的简单布局,和对中式元素对的略加点缀,在当代人居环境的语境下,反而有种“既能融通,亦可开合”的包容性与多元化。

虽然庭院面积有限,真正可自由活动的地方,不过水岸一方区域,但比起移步换景的大阵仗,小,也有小的精致与韵味。

或许将云顶艺展中心比喻成一面六棱镜,最为恰当。因为从中我们看到了,艺术与生活的结合,被模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还有居民之间被弱化的普通邻里关系……

这种自由交流,互动共享的生活方式,恰恰印证了一个答案:

建筑设计,不是研究房子,而是研究更好的生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