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如果说简爱的爱情是平等自尊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是自由炙热的,那《茶花女》里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爱情则是单纯无邪的,同样值得为世人所称赞敬佩。和绝大多数爱情小说不一样,作者塑造了一个为爱情不惜放弃自己原有的虚荣奢华生活的风尘女子形象,也正是这一形象的塑造,让《茶花女》在文学论坛上闪耀着艺术的熠熠光辉。
玛格丽特对阿尔芒的爱情是纯粹的,和其他妓女不一样,她可以为了爱情放弃自己原有的生活,典当自己所有的财产,只为了和阿尔芒一同到法国巴黎去。同时,她也是无私的,为了阿尔芒家庭的和睦,她设法支开自己心爱的男子,让他回到自己的家中,独自一人享受相思之苦。尽管后来阿尔芒误会她对她进行报复,她也无怨无悔……直至茕茕孑立形单影只的死去。
可想而知,这是一部悲剧爱情小说,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的爱情最终没有开花结果,死在了贵族社会的世俗里,死在当时那个黑暗的阶层社会里,那我们不妨来探讨下造成玛格丽特爱情悲剧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玛格丽特自身的性格——孤傲善良
来自农村的玛格丽特天性善良淳朴,独自一人漂泊到巴黎谋生,却不幸坠入交际场所的泥潭,但好在她长了一张娇媚可爱的脸蛋、曼妙婀娜的身姿,这让她成为一名较为特殊的风尘女子。身为风尘女子的她,喜欢奢华的生活、漂亮的衣服首饰的同时,她也厌恶着那些游荡于情场的富家子弟,对初次见面的人们她总是会戏弄他们,这是她对那个阶级最大的反抗。
这样一个女子,活的太孤傲了,倘若她和其他女子一样,只是一名普通的风尘女子,不为爱情只为生计也不至于沦落至此。纵使她生活在一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杂环境中,她也保持着独立自主的思想人格,她始终清醒独立,她渴望摆脱现状,而阿尔芒的出现则促使她有了进一步的行为。
可是,她终究还是太过天真了,她天真的以为阿尔芒就是她惨淡人生中的唯一救赎,她把他当做生活的重心,她错误的以为阿尔芒就是她的真爱,殊不知这个男子也不过就是一个自私虚荣的人,除了加速她的堕落、加重她的悲伤,什么也没有给她带来。
2、玛格丽特的生活态度——消极怠慢
小说中玛格丽特说“像我们这种人”,她说的是我们这种人,活在各种情人的玩弄中的一类人,这样的人是没有自由和尊重的,她们穿迹于各种社交场所,成为贵族阶级子弟手中的玩物,任由他们的欣赏和侮辱。在玛格丽特的内心深处,她是极其自卑的,她对自己风尘女子的身份是认识深刻的、也是极为敏感抗拒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她的生活态度是消极怠慢的,对于未来,她看不到一丝丝希望和光明。
阿尔芒的出现,也并不是没有改变她这种消极的态度,她也尝试着去放下过去奢华虚荣的生活,学会去过那种普通女子安静的生活,可是不幸的是,阿尔芒并没有给玛格丽特继续这样生活下去的权利,他的自私自利残酷让玛格丽特再一次重新回到她过去那糜烂的生活,甚至最终走向死亡。
3、玛格丽特的爱情观——执着炙热
身在奢华的妓院又如何,玛格丽特依旧对爱情向往着,她渴望得到单纯真挚的爱情,这对她来说,就像是遥远天河边的星星,可望而不可即。阿尔芒最初表露出的爱意让玛格丽特痴迷,她感受到了爱情的温暖。为了维持这份来之不易的爱情,她抛弃了原有的生活方式,不惜卖掉自己的马车首饰,她开始变得坚强勇敢。
她不向阿尔芒要一分钱,只是希望这份爱情不沾上世俗的淤泥,她不希望这份爱情有任何买卖的意味。在后来阿尔芒的父亲被她刁难时,她也勇敢的站出来为自己发声,努力去捍卫自己和阿尔芒的爱情。可以说,在这份爱情里,玛格丽特是勇敢的,是执着的,她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愿意为之去努力捍卫。她对阿尔芒的爱就如冬日的阳光一样温暖炙热,让人心疼。
二、客观原因
1、玛格丽特的出身——贫苦潦倒
出身农村的玛格丽特,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对农村的压迫剥削,使得她不得不离开农村去到大城市谋取生计。于是,玛格丽特来到了这个繁华落尽的巴黎,最开始,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店员,靠着微薄的薪水维持生计,然而生活并不打算放过这个本就柔弱的女孩,她失业了。可她也看见了上层社会的纸醉金迷,富家子弟用钱财来寻欢作乐……她貌似找到了一种简单快捷的谋生手段,那就是成为一名风尘女子。自此,悲剧拉开了序幕。
2、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念——男权至上
在当时那个时代,巴黎的下层人民过着同样穷困潦倒的生活,而上层社会的富家子弟却拿着下层人民辛苦挣来的血汗钱肆意挥霍,流连于各种交际场所,过着奢华糜烂、灯红酒绿的生活。男权至上,他们所追求的爱情是门当户对势均力敌的,为了家族的荣耀,老奸巨猾的阿尔芒的父亲把矛头毫不犹豫的对准风尘女子身份的玛格丽特。在这样的社会,又能有多少爱情是真正的心意相通,大多不过是家族联盟的产物罢了。
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故事的叙述,引人入胜,“我”由一本书引出阿尔芒,再由阿尔芒引出玛格丽特。作者以当事人的身份去展开故事的叙述,极具色彩地去描述玛格丽特的外在表现和去探寻她那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为了更好的塑造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的形象,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
/p>
(1)着力刻画人物的举止
玛格丽特是一个高贵的风尘女子,为了表达这一个性,作者在书中格外描写了一些她的生活方式小习惯。
(2)通过侧面描写去衬托
作者将玛格丽特放在众多人物的中心,其他人于她而言,都好像是配角一样。作者写奥琳铂的淫荡庸俗,实际上是写玛格丽特的高洁神圣;写阿尔芒父亲的自私虚伪,实际上是写玛格丽特的无私伟大;写普利丹丝的阿谀奉承,实际上是写玛格丽特的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3)细致的人物心理描写
这一点在男主人公阿尔芒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他的内心活动,作者描述的真诚坦率,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感情是那么纯粹,爱就是爱,爱的炙热,恨也是恨,恨得咬牙切齿。
与此同时,整部小说中还存在着多重矛盾,也正是这些矛盾的存在,造成了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
(1)主我与客我的剥离
她所处的环境让她对爱情觉得没有一丝希望,在她看来,那种单纯的爱情是不存在的,尽管她内心还是渴望的,但她却不敢去奢求爱情的降临。最初,她把和阿尔芒的爱情也当做一场金钱的交易,可是阿尔芒的热情消融了她冰冷的心,让她感受到了爱情的暖意,让她陷入了爱情的长河。这样主与客的分离,为玛格丽特的命运悲剧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2)心灵与社会的偏离
小说中的玛格丽特是一个内心独立渴望平等爱情的风尘女子,她并不贪图安逸,不享受荣华富贵的奢华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情操。而在当时那个男权至上的社会,大家把婚姻当做发扬家族的筹码,玛格丽特的思想是不被接受的,阿尔芒的父亲利用这一社会伦理要挟玛格丽特离开自己的儿子。他以善良正义的假象去欺骗单纯天真的玛格丽特,两种观念的冲突也间接造成了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
(3)精神与肉体的偏离
精神是独立善良的玛格丽特纵使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但她并没有和其他女子一样,追求一时的快乐,她对那些拿钱寻乐的富家子弟是反抗的,她不愿向那个社会屈服。可是这样又如何,她刻意堕落,内心的自卑使她变得麻木不仁,她假装看不见人间的温暖与真情,自甘堕落于妓女的生活中。精神与肉体的偏离,让玛格丽特走向人性的终点,走向死亡的尽头。
结语
茶花是美丽的但也是花期极短极易凋谢的,就如玛格丽特一样的,她的内心是高贵的,可是她的生命却如茶花一样短暂。她就像一朵开在风中的茶花,美丽娇艳却也只能开短短一个花期,不久之后便凋零。茶花是玛格丽特服饰的搭配,也是她人格的象征,这也是作者独特的设计亮点之一,茶花是玛格丽特的标志之一,也正是因为热爱茶花让她有了“茶花女”这个称呼。
茶花女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荡然无存,可是那种男权至上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的观念依旧存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中,和茶花女一样吧,别放弃,别屈服,平等真诚的爱情会迟到但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