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哪个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www.znlvye.com/m/本文作者:春梅狐狸
也有好心的读者劝我不要掺和这件事,谢谢所有真心为我着想的人,但我这脾气实在是“修炼”不到位。而且,我作为一个不玩游戏的人,是真的听不懂这里面的黑话,至今也对这里面可能存在的“腥风血雨”没点数,所以还是写了。
不以相似论文化
事情起因是在知乎上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知乎截图
虽然我不知道《原神》是干嘛的,但是我知道后面这几个,我就很好奇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元素是如何被“碰撞”在一起的?
于是我就去搜了一下这个图片(因为题主自己不给图),和题主描述的略微有点不符合,因为我找到的图里没有“背着戏曲的四面靠旗”,但是题主自己写了“初版此处为:pose”,虽然语句不通,但大约能理解可能是改动过。(这里真的呼吁这些题主配个图吧,不要觉得别人都看过,虽然网络让同好抱团,但依然是人群中占比很少的小众啊!)
△图片来自原神官博
我不知道这个角色是干嘛的,虽然官博写了,但依然没看懂。只以这个造型设计来说,我丝毫看不出她头上戴是题主所称的“维多利亚软帽”和“京剧凤冠的绒球”。
因为当时我也不清楚,题主的意图是觉得用西方元素好,还是不好,又或者中西混用好,还是不好。但仅从最终的设计效果看,中西都不沾。这里不考虑设计师最初的意图,只说最终的效果。
所以我回答的时候就提了一点,如果仅以相似论文化属性的话,完全可以找出完全中国风的答案,于是我举了一个渔婆罩的例子。
△京剧渔婆罩
因为相似度是一种很缥缈的东西,更何况讨论的对象还是一个经过设计、经过杂糅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以像不像来说它究竟属于哪个文化产物,完全就看谁脑海里记过的东西更多。
另外一个现实是,虽然现在年轻人很追求各种文化属性,甚至到了喊打喊杀的地步,但不论是他们还是游戏的设计师本身,可能就对自己采用的、追求的元素文化了解不深。所以即便设计师有心要用,也不见得能用到位,就是这么魔幻又诱惑。
眼前活生生的例子就是,京剧的凤冠上是没有这种绒球的,题主大概率想说的是帅盔之类的东西(如果原版造型里有靠旗,就更印证是帅盔了)。题主作为一个咱不能说他是挑刺、至少是提出疑惑的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质疑的是什么,这就很尴尬了呀!
△京剧凤冠
△京剧帅盔
再说这个绒球元素,不管它来自于京剧的哪个地方,摆在这个造型上就已经被是完全“摘”下来的状态,要如何去“清算”它究竟算京剧的绒球又或者是别的什么文化属性下的绒球呢?小猫咪也有绒球啊,难道它是京剧猫?
这也是为什么,文化一定要谈美学了,没了这个你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剥离、改造这些元素。有些设计,它不像,但它的文化属性却能给人很强烈的印记感,参考某些日本设计师的东西。只用相似去比对,太粗暴,而且太简陋了。
要以发展看服饰
没有想到的是,那篇回答除了莫名其妙被骂欧批(是个黑话,我百度了好久加上骂的人很多,我才大概懂得是骂我是原神玩家,虽然我还是不知道这个游戏的玩家是好还是坏。此外还提到了很多我不知道的名词or名字之类的),还有就是很多人质疑渔婆罩的相似度。
我大概从评论里了解到,原来游戏群体和三坑的重叠度真的高。这阅读理解不好跟爱扣帽子的也不知道是哪里的传统,有谁说这个设计是渔婆罩了吗?亏我还在回答里专门写了一句,心好累哟。
△知乎截图
但更大的问题是,评论区自诩Lolita玩家的人真的觉得,这个设计更像波奈特(bonnet)。
△知乎截图
△图片搜索自百度
因为我印象里的bonnet不长成头顶一片瓦的样式。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会觉得这个设计灵感说成凉山彝族也比bonnet通顺呀!这里继续参看上面,此处并不是说设计师参考了彝族头饰。
△凉山彝族
后来,栗子妈提醒我,他们所说的波奈特是Lolita服饰中的那种宽檐头饰,而不是我认为的bonnet,这才令我恍然大悟。这个迷幻操作约等于汉服爱好者拿着衣服讨论中国古代服饰,甚至于更离谱(BBQ了,一篇文得罪俩坑)。
Lolita服饰里的波奈特大多只是采用了bonnet宽檐造型的正面效果,做成了一种系带发饰。而西方服饰里的bonnet不仅只样式更加繁多,而且本质上是一种能兜住后脑勺的帽子。
△Lolita服饰中的波奈特
△西方服饰中的bonnet
△与《原神》结构类似的波奈特
△19世纪的bonnet
可以明显看出,从结构到功能,两者的区别都很大。而且Lolita服饰和西方服饰之间至少还隔着一个日本,尽管有的设计来自洛可可时期,有的设计源头是维多利亚时期,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完全不一样,街头抓个不了解的素人只会觉得是个少女风娃娃裙。在坑里的人会自我沉醉、自我包装,但让不了解的人看也就那回事了。
而且,类似于波奈特与bonnet的分歧,往往也只有不了解的人会犯错。这个就类似于,很多中国电视剧会把马面裙的裙门做成单独的一条布,错误本身都如此明确而浅显。
就拿版《茶花女》为例,这部电影里的服饰设计应该非常符合很多人心中Lolita的审美风格,但只要看背面就不难发现,结构上这里的bonnet依然是个帽子,而不会做成Lolita服饰那样类似发箍的样式。
△年电影《茶花女》
△年电影《茶花女》
△Lolita服饰
△年代插画
除此之外,其实仔细观察,Lolita服饰里的波奈特设计应该也不仅仅只有bonnet一种来源,尽管即便这种来源也显得十分间接且来源。从很多设计及搭配看,至少还杂糅了兜帽、Kokoshnik等,更别提其他天马行空的设计了。
△兜帽
△Kokoshnik
这里完全没有要用西方服饰史的考据标准去要求Lolita服饰的意思,在我眼里它就是一种起源日本、流行时间不过几十年的服饰风格。但也希望在使用“波奈特”之类的词汇时,和真正的bonnet作个区分。要有自己不是在穿复原的自觉,别人也才能不使用复原的要求,这个是相互的。
服饰的名、物、形、意都在发展,锚定自己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网络上大多数无谓的争论都往往来自互相的鸡同鸭讲、关公战秦琼。
私心大义分清楚
开头说这篇会踩着三坑之一,但实际上Lolita群体很可能是被人夹带私货的一方,虽然我不太有这个信心三坑里所有人都能分辨这个。
虽然我不知道这个游戏,也不知道双方在掐什么,但我的性格是从来不会让自己白挨骂的。我发现,似乎除了前面说的很多人分不出这些问题以外,从一个拼命在我知乎评论区里企图证明这个帽子非得是bonnet的网友的的回答和评论里砸吧出味道来了,之所以要把这个头饰和“维多利亚”强关联但又拼命不愿意讨论Lolita与日本的关系,竟然只是想说“加了太多西洋风”“欧洲感太重”。啊?
△知乎截图
讲真,不需要这么麻烦,这个游戏角色即便没有这个头饰,也看不出任何中国风啊!我不知道游戏公司是如何宣传的,因为我在官博没找到。如果游戏公司像某些影视宣传一样瞎吹了,那这些网友要diss它根本不需要证明这个头饰是bonnet,角色这一身从头到脚,包括题主认为的那个“中式盘扣”都不是中式的(这个题主的问题描述里就没一个正确的,也是绝了)。
△笃姬
证明题本身,也不应该用错误的东西来证明,这反而会让本来正确的结论被打上一个红叉。
但你要说这里不含中国传统元素就不是文化输出了吗?却也不一定,谁又说过传统文化的输出才是文化输出呢,这本来就很狭隘,甚至是一种自轻自卑的看法。《国家宝藏》是一种文化,《大国重器》也是一种文化,我作为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都会觉得后者更值得宣传。很多人诟病“东方主义”的他者目光,而却不自觉地自己也印上这样的视线。
还有,讨厌某个游戏或者公司,就应该精准打击,绕个圈子通过游戏角色的造型设计上的某个部件,未免太过事倍功半了吧!
今日得罪人KPI已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