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那个医院好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这首歌的歌词是李叔同年(甲寅民国三年)在上海,送别挚友许幻园所作。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许幻园赴京找袁世凯讨回公道,离别时,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写此歌送别许幻园。
该歌的曲谱取自约翰·P·奥德威(JohnPondOrdway)(-)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曲早于词,是李叔同就曲谱填词而成,独特的歌词意蕴从民国传唱到了现在。朴树在翻唱时曾说:“如果歌词是我写的,我当场死那儿都可以。”
年(癸丑民国二年)李叔同34岁,他到浙江第一师范当音乐和绘画老师,不再穿漂亮的洋装,而是换上了灰色粗布袍子、黑马褂、布底鞋。
学生感觉他肃穆得近乎木讷,同事则回忆他作息严格,虽然体格清癯,但精神凝练,连走路的声响都很坚实。李叔同的《送别》,朴树说“如果歌词是我写的,我当场死那儿都可以”
丰子恺回忆第一次上李叔同音乐课时的情景:“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
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蔼的表情。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
绘画、音乐这两门原本被人忽略的课程,等他一来,成了整个学校的焦点。李叔同让学生画石膏像,画人体模特儿,假日里跑到野外写生,成了社会上的一道新景。由于每个师范生都要学习音乐,每天下午四点,校园里还会响起琴声和歌声。他所作的许多歌曲,像《春游》《早秋》《月夜》,包括流传最广的《送别》,都是在此期间完成的。
《早秋》
作者:李叔同
十里明湖一叶舟,
城南烟月水西楼,
几许秋容娇欲流,
隔著垂杨柳。
远山明净眉尖瘦,
闲云飘忽罗纹绉,
天末凉风送早秋,
秋花点点头。
解释:十里外的明湖上有一页扁舟,城南的烟月笼罩着西楼,月光下水波荡漾,犹如女子美丽的容貌,美艳娇滴,隔岸的垂杨柳,远山明净似美人的眉间般消瘦,一朵闲云飘过,罗衫皱,翩翩凉风送走了早秋,秋日的花儿点了点头。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大学历史上最早的校歌(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曲作者也是李叔同,创作于年前后。
据有心人的考证,李叔同创造了当时文艺界的好多第一:1,他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成员。2,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也是他。他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音乐之王”钢琴。他在浙江一师讲解和声、对位,是将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3,他还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也是第一个创作作品聘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人。
李叔同的一生扮演了很多人生角色,赵朴初有诗为证:
深悲早现茶花女,
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